會長寄語
會長寄語
會長寄語
中國哲學史學會第十屆理事會會長 楊國榮
如果從20世紀初算起,那么,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,我們這個學會,即中國哲學史學會,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成立至今,也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時期,現在已成為中國哲學史領域重要的學術共同體。
在緬懷學術前輩們的研究的同時,我們對他們的卓越工作,包括以往歷屆學會領導機構的辛勤付出,表示崇高敬意。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發展,與他們的努力,無法分開。
就中國哲學本身而言,其特點首先表現為歷史與理論的統一,生成性與歷史性的統一。中國哲學的生成性仍在延續。事實上,每一個時代,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中國哲學,當代中國也并不例外:中國哲學史界的學人,有責任為形成當代中國哲學努力。
中國哲學的研究涉及歷史與理論,在研究進路上,二者可以有所側重,馮友蘭先生曾區分“照著講”與“接著講”,前者體現了歷史學家的方式,后者則更多地呈現為哲學的建構,二者盡管進路不同,但都有其學術意義。當然,雖然個體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有所側重,但就中國哲學總體發展而言,以上方式需要相互交融。
從現代看,無論肯定中國哲學的理論向度,還是關注其歷史之維,都離不開世界哲學的視野。王國維在20世紀初曾指出:學無中西,其中便體現了世界哲學的眼光。“學無中西”的具體意義在于:注重多重智慧之源,形成開放的哲學視野;其內在的指向,則是運用人類思想發展形成的多重資源,發展和豐富當代中國哲學。
中國哲學的研究,同時應對“流”和“源”給予雙重關注。這里所說的“流”側重于思想的衍化,“源”則關乎社會變遷和歷史衍化。哲學的發展,既需要回溯、反思觀念的流變,也需要關注社會的變遷。歷史地看,先秦的禮法之爭,明清之際“天崩地解”的生活變遷,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,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背景。今天,在反思、重建中國哲學的過程中,依然既宜注重思想的流變,又需要關注社會的歷史變化,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。
在當代,中國哲學的研究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形態,問題的考察也越來越深化。前輩學人繼續深耕于不同領域,學術新人逐漸走向前臺,嶄露頭角,中國哲學領域后繼有人,欣欣向榮。這種百花齊放的形態,充滿希望,令人欣慰。相信在學會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未來的發展將趨向更高境界。
Copyright © 2015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:中國哲學史學會
与上司出轨的人妻秘书